|
海運整柜出貨操作有哪些常見的問題需要避免?目的港操作是海運整柜出貨的關鍵環節,若處理不當易引發貨損、延誤或額外費用。以下是常見問題及規避策略,結合風險等級與應對措施: 一、單證與清關問題 提單信息錯誤 風險:提單上的收貨人、貨描或重量與實際不符,導致海關扣貨或無法提柜。 案例:某企業因提單拼寫錯誤(“Machine”寫成“Mechine”),被目的港海關要求修改并支付USD200改單費。 規避: 訂艙時核對提單樣本,確保與商業發票一致。 使用電放提單(Telex Release)時,明確電放對象(如收貨人或貨代)。 清關文件缺失 風險:未提供原產地證、危包證等特殊單證,導致貨物滯留。 案例:出口至沙特的貨物未附SASO認證,被海關強制銷毀,損失USD50萬。 規避: 提前確認目的港清關要求(如歐盟需CE認證,巴西需FORM I)。 委托清關行預審文件,確保單證齊全。 二、提柜與堆場操作問題 鉛封被破壞 風險:鉛封斷裂或編號不符,可能引發貨物短少爭議。 案例:某收貨人提柜時發現鉛封被換,但因未拍照取證,無法向船公司索賠。 規避: 提柜前拍攝鉛封照片,核對提單上的鉛封號。 發現異常立即聯系貨代,要求船公司出具《鉛封異常證明》。 超期滯箱費 風險:未在免箱期內提柜,導致高額滯箱費(USD100~300/天)。 案例:某企業因清關延誤,超期15天提柜,支付滯箱費USD4.500. 規避: 提前規劃清關時間,優先選擇直航船以縮短運輸時間。 申請延長免箱期(需船公司書面確認)。 堆場選錯導致額外費用 風險:未指定正確堆場,可能產生移箱費(USD50~100/次)或堆存費。 案例:某貨代誤將柜子送至非指定堆場,產生移箱費USD80. 規避: 訂艙時明確堆場代碼(如“CNSHA”指上海洋山港堆場)。 提柜前確認堆場地址與營業時間。 三、貨物安全與檢驗問題 集裝箱雨(Condensation) 風險:溫濕度變化導致貨物受潮,尤其是金屬件或電子產品。 案例:某批出口至中東的機械設備因集裝箱雨生銹,客戶索賠USD12萬。 規避: 使用防潮袋或干燥劑(如硅膠粒,每CBM放置1~2包)。 選擇帶通風口的集裝箱(如40GP-VENT)。 海關查驗導致的貨損 風險:查驗時開箱不當或搬運粗暴,造成貨物損壞。 案例:某批玻璃制品在查驗中被摔碎,損失USD8萬。 規避: 提前聲明易碎品,要求海關輕拿輕放。 投保“查驗險”(Coverage for Customs Inspection),覆蓋查驗導致的貨損。 四、目的港代理問題 代理不作為 風險:代理未及時換單、清關或提柜,導致貨物滯留。 案例:某代理因節假日未處理清關,貨物滯港30天,產生滯港費USD1.2萬。 規避: 選擇信譽良好的代理(如DHL、KUEHNE+NAGEL)。 簽訂服務協議,明確響應時間(如“48小時內處理清關”)。 隱性收費 風險:代理收取未列明的費用(如文件費、操作費)。 案例:某代理在提柜后追加“目的港附加費”USD300.未提前告知。 規避: 要求代理提供費用明細表(Proforma Invoice),確認無隱藏條款。 對比多家代理報價,選擇透明度高的合作方。 |
長和運雙清專線/DDP/DDU
|
|
|
|